中醫看蕁麻疹-即使風團會自行消退也不可忽視

來去匆匆的蕁麻疹

蕁麻疹這一皮膚病,實質是由於血管的通透性暫時增加,導致皮膚黏膜發生局限性水腫而引起的。這說法也許有點抽象。實質蕁麻疹發作時,可以想像血管就像一條漏水的水管,水滲出皮膚黏膜,出現水腫,反映出表皮的症狀就是圓形、橢圓形或不規則的淡紅色團塊(有時會呈現為白色),中醫稱作「風團」,同時患者會有痕癢的感覺。

一般來說,蕁麻疹有急、慢性之分。急性蕁麻疹多在數分鐘或數小時內自行消退,多數不會超出24小時。紅色風團會自行淡為紅斑,繼而消退,不留任何痕跡。但新的團塊會此起彼落地出現。慢性蕁麻疹患者則會反覆出現以上症狀。但要注意的是,不論是急性還是慢性蕁麻疹,即使症狀消失得無影無蹤,患者依然不可忽視身體的隱患。

蕁麻疹的病因:活化的炎症細胞

西醫觀點認為導致蕁麻疹的病因有很多:多種動物性蛋白(例如海鮮、肉類、蛋奶類)及植物(例如草莓、番茄、蔥、蒜等),甚至日常常見的藥物例如青黴素,以及各種疫苗,都可以引發蕁麻疹。除此之外,空氣中可吸入的花粉、粉塵、真菌孢子;皮膚表面接觸到的蚊叮蟲咬、動物皮毛製品,以至到外界氣候的冷熱變化、日光、外界對皮膚的摩擦、震動或各種刺激,甚至皮膚觸及部分水源、食物防腐劑、添加劑或其他化學物等,亦會引發蕁麻疹,屬於過敏性疾病。

平素容易精神緊張、或是各種因素導致內分泌功能紊亂,還有部分系統性疾病如類風濕性關節炎、系統性紅斑狼瘡的患者(以女性為多見),亦有機會同時有蕁麻疹的症狀。

上述病因均會活化體內的肥大細胞及其他多種炎症細胞,這些炎症細胞會釋放炎症活性的介質,從而刺激血管擴張,增加血管的通透性,導致皮膚出現局部風團瘙癢、過敏的情況。嚴重發作者更有機會出現過敏性休克。

由此可見,引發蕁麻疹的原因非常多樣,並且每個人的發病特點都不一樣,部分患者飲食不節後發作,部分則在穿新衣後發作,亦有很一大部分人在觸及上述所謂的「致病原」後,並沒有活化體內炎症細胞。就現時西醫學的角度,引發蕁麻疹的多樣性病因當中,暫無一項是確切的,且個體性差異非常大。

中醫看蕁麻疹的病根:肺衛失調

中醫治病之人,以治病之本為主。不少蕁麻疹患者因為要避開多種多樣的「過敏源」,往往不能過上如同普通人的生活。但在中醫角度,外在的致病因素並非致病的根本原因,重要的是人體自身的正氣強壯與否,中醫有云;「正氣存內,邪不可干」,日常生活的確是致病危機處處,但只要人體自身的正氣充足,皮膚自然能起到抵禦外邪的作用,而不只發為皮膚病變。

中醫自古便認為肺臟與皮毛的生理狀態關係密切,因而有「肺外合皮毛」的說法。同時皮毛有防禦外邪,保衛體內氣血的作用。倘若肺氣健,行走於肌表皮的肺衛之氣自然能防止風熱或風寒等外邪從皮毛處入侵。但如果自身肺衛之氣不足,風寒或風熱邪氣能乘虛而入,邪氣留連於肌膚,觸動人體的衛氣奮起與外邪抵抗,欲將外邪驅除於皮膚腠理之外。這樣一個正邪抗爭的過程其實就相當於上述西醫觀點下的病理現象:炎症細胞活化。

從調補肺衛便能根治蕁麻疹?

中醫治療講求整體觀念、陰陽調和,所以並不是說一味調補肺衛,增加衛氣抗邪的能力就能根治蕁麻疹。倘若肺衛過盛,其實同樣會引發蕁麻疹。當肺衛之氣處於過度亢奮、緊張的狀態,對於外來輕微的刺激都表現出過度的反應,情況猶如一座城堡的衛兵強大得不受控制,引起不必要的破壞。在中醫角度:辨病辨證當需辨明虛、實:肺衛鬱結、亢奮,平素不易汗出,屬於實證,治宜疏導肺衛,至於疏導之法又需細辨病證的寒熱屬性,分別選用辛溫或辛涼宣肺、溫熱燥肺或寒涼清肺的治法,兼顧的體質各異,但目的同樣是為了緩解肺衛鬱於肌表的實證。

由此可知,中醫治療蕁麻疹時考慮到內在體質與外來病邪的關係,找準病根所在。若果只重視外來致敏的因素,或許能預防發病,但就未必能有效治癒蕁麻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