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月一痛?招待大姨媽_m痛中醫有療法
「女人唔易做」一句話道出了不少女性的心聲。要相夫教子、又要兼顧愛情與麵包,但是教女士們最痛苦的必定要數月經 (俗稱「大姨媽」) 帶來的「每月一痛」。
姨媽駕到
男生未曾體會過「每月一痛」,一般都會以女生每月一「躁」的情緒波動來開玩笑。其實女士經痛又豈止心情暴躁所能言喻?「大姨媽」駕到的時候,下腹單純「拿住拿住」的話已算是經痛較輕的表現,嚴重的話可以痛如針刺,並波及到腰部、肛門和大腿內側,有時更可見「作嘔作悶」、頭暈冒汗,真是連「躁底」也都無氣無力。
為何「大姨媽」會招來滿城風雨?
「女人唔易做」,但並非所有女士都有經痛之苦。中醫稱經痛為「痛經」,認為這與女士的情緒、生活及飲食習慣不當有關,不可把罪名全加於「大姨媽」身上。
中醫裏有「不通則痛,不榮則痛」的概念。
- 如果女生經常情緒抑鬱,憂慮過度,「鬱鬱埋埋」便會影響到體內氣血運行「谷住谷住」,一不通也;
- 港女們愛吃刺身、雪糕等生冷食物,又愛穿背心熱褲,很易受寒,而寒的特性能凝滯氣血,就像水遇冷會結冰一樣,二不通也;
- 飲食無節制,愛吃肥膩、辛辣、酒肉則會滋生濕濁,濕重的特性可困著氣血,三不通也;
- 大病久病、體質虛弱的女生氣血不足,不能充養血脈,不榮也。
所以,當「大姨媽」來臨時子宮的氣血當下行而不行 (不通),或來經時令血氣虛上加虛 (不榮) ,便會引發痛經,讓女生痛過死去活來。
三招旁身招待「大姨媽」
抓住「姨媽駕到」時可能出現氣不行、有寒濕,及氣血虛弱的特點,中醫治療上有著不同的對策:
條氣唔順?第一招:理氣行血
如果你多在來經前期出現少腹一側或雙側疼痛,但以「脹住脹住」、經行不暢的感覺為主,便屬氣滯不行。要避免氣血「鬱住鬱住」,平日保持心境樂觀平靜,亦可自行按摩足三里、三陰交或太衝穴,調氣通絡,對穴位進行艾灸亦得! 可是,常備一招旁身並不會這樣便「得左」!因為痛經的出現多兼夾不同成因,例如氣滯又多兼寒濕,又該如何是好?
兼夾寒濕?第二招:溫經散寒
四肢不溫,怕冷畏風,少腹冷痛,或是愛抱著暖水袋等都是兼夾寒濕的証狀,寒邪重,氣血凝滯更重,便會加劇疼痛程度。所以在理氣的同時,女士可多用艾條熏灸中極、血海、歸來等穴位;間中亦可將紅花浸泡在白酒裏飲用,這是記載在醫書《金匱要略》的紅藍花酒,能溫經散寒,行氣止痛。
體虛無力?第三招:調補氣血
如果你多在經期後期感到少腹隱隱作痛,或會腰痛,又喜愛時時按著腹部的話,便多為氣血虛弱所致的痛經。要補養氣血,中醫有益母草煮雞蛋的藥膳,可活血調經、滋陰養血。平日煮飯亦可加配南瓜、木耳、豬肉等食物,益氣養血。在腹部肚臍下方亦可用一招「三角灸」,針對氣虛夾寒的痛經。
要應付來勢洶洶的「大姨媽」並非無計可施,但最有效的方法還是從日常生活作息入手,少吃生冷大辣的食物,注意腹部保暖,其實也是「唔難做」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