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月經而加重的痤瘡問題

踏入青春期,女生們漸漸也要習慣每月一到的月經,坊間又稱「姨媽到」,此時相信絕大部份女生都嚐過經前「爆瘡」的滋味:不論原來的皮膚如何白滑,在經期前都可以頓成丘疹、粉刺處處的模樣,部分患者常在下巴冒出丘疹,很是困擾。

愛美的女士們往往會帶著口罩求診中、西醫。在西醫角度,經前痤瘡多與女性荷爾蒙失調有關:經前皮脂分泌較多,堵塞毛囊而出現炎症反應。

經處方抗生素或避孕藥治療後,部分病人可在短期內見效,但部分則見痤瘡情況反覆,甚至出現因長期倚賴荷爾蒙藥物而致的副作用,無法根治疾病。
而在中醫角度,經前出現的痤瘡並非單純與皮膚的皮脂分泌過多有關,而是跟病人內在的體質有著密切關係,透過內服、外敷中藥,調理內在體質,經前痤瘡並非無法根治之症。

痤瘡在經前加重的原理

關於暗瘡,不少人會直接聯想到「熱氣」,繼而飲服廿四味或五花茶等涼茶。但其實痤瘡的成因並非必然為「熱氣」。中醫認為外表皮膚的病變實質是女子內在氣血運行失調的反映,胡亂灌入寒涼湯水反而有機會弄巧反拙。

平日光滑正常的皮膚乃是由周身氣血去滋潤、充養的,人體皮毛就跟一盆植物一樣,如果根莖所得的水分不足,植物便容易乾枯、死亡,若它得到適當的照料與灌溉,綠葉得到滋養,則能飽滿而富有光澤。

另一方面,如果澆水過量,土壤中水份過多,植物反而難以吸收足夠的水份,就連原本儲在綠葉內的水份也會被抽走。在人體皮膚的角度看,如果氣血過盛,便需要肝臟發揮其作用:中醫認為肝主疏泄,也就是確保氣血能正常運行的機制,透過活潑氣血,令氣血動起來,從而緩解因氣血過盛而出現鬱滯不行的狀況,套用中醫的說法就是「疏肝解鬱」。

肝鬱不能疏泄

由此可知,若氣血不能夠暢通地運行,復加上氣血過盛的話,痤瘡便更易爆發。情況就像一條河道,如果連連大雨,河道未能及時去水,自然會壤成洪水泛濫之況。但如果河道暢通,再多的雨水也能排走,便不致於泛濫。而女子經前子宮內膜增厚,氣血充盛,這時如果肝臟無法正常地疏泄氣血,便如同一條無法去水的河道,氣血鬱滯在內,日久便會發生炎症(中醫稱為「鬱熱」),表現為紅、腫、熱、痛的痤瘡。

然而,要知道經前痤瘡並非全由「鬱熱」所致。平日體瘦惡風,少氣聲低的女士顯然並非氣血旺盛之體,但仍可出現經前痤瘡的問題,這種病人則屬「因虛致實」的體質。

氣虛所致的疏泄機制失常

了解到肝臟疏泄氣血的作用,我們可知痤瘡發病的原因並非直接由氣血過多所致,關鍵因素在於肝臟的疏泄功能是否正常。而肝臟能否正常執行其工作,要視乎肝臟有沒有得到氣血的滋養。中醫五行學說中肝屬木,樹木要有光合作用下產生的養份,才能持續生長,維持其功能。如果女士本屬氣虛體質,加上經前氣血聚於子宮,肝臟所得到的滋養便相對減少,也就不能如常地疏泄氣血,導致氣血停滯不動,屬於「因虛致實」,這種體質所發的痤瘡顏色一般較暗,紅腫熱痛的情況也較輕。

經前痤瘡的治療

經前痤瘡的成因總離不開肝臟失疏泄的因素,所以治療上以疏肝解鬱為主,輔以補養氣血,自能減少經前爆發痤瘡粉刺的情況。如果痤瘡表現為紅腫熱痛,女子平日體質較為壯盛的話,可治以疏肝養血之品(常用藥如柴胡、白芍等),代表方藥有消遙散、柴胡疏肝散等;如果屬氣虛導致肝失疏泄,氣血停聚所致的暗瘡,則宜在補養氣血的大原則下治以疏肝理氣,例如在經後自行泡服紅棗杞子水,有助經後恢復氣血,使肝臟得到充足的滋養,繼而方能達到疏理氣血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