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濕疹說不》-治標又治本的中醫藥療法

濕疹在皮膚病中可說是最常見的疾病,一般可見皮膚潮紅、出疹、水泡及脫皮、鱗屑等症狀,患者身體多處痕癢難當:四肢關節處泛紅痕癢的在中醫又稱「四彎風」;皮膚皺褶處、與衣服摩擦處、或是全身泛發皮疹的則稱為「浸淫瘡」,最令人「頭痕」之處就是濕疹很大程度上有「濕」的特性:病程長而纏綿不去,故總會隨著氣候、季節交替而反覆翻發,就如歌神一句詞:「確係認真濕滯」!

飽受濕疹困擾的患者不只有歌神所唱的「打工仔」,小朋友及長者也多見濕疹反覆發作。患者常常四出搜羅各種藥膏、外洗配方、食療……但眾多方法成效往往都「半斤八兩」,未能徹底根治濕疹,甚至加重病情,皆因某些方法只能治標而非治其本,倘為治本之法亦不能只按表體徵狀判斷治法,而須考慮有否針對所有病因,對症下藥,才是中醫所強調的辨證論治。

一般來說,中醫認為濕疹的病因有很多,導致濕、熱、風互為作用,誘發濕疹,下文將針對不同病因建議各種中醫療法予大家參考,舒緩濕疹之苦。

一、「通街走糴壞腸胃」

治以健脾燥濕

香港人生活節奏急促,小朋友讀書補習參與課外活動;「打工仔」為錢幣做奴隸;賣紙皮的婆婆也要「通街走糴」,人們食無定時,三餐快餐,「直頭係壞腸胃」一句歌詞在中醫來說便為脾胃虛弱。脾胃為運化所吃的水穀之臟腑,脾胃虛則無以運化水濕,以致濕困於內。中醫以脾虛表現為主的濕疹歸類為濕阻型濕疹,患者常感身重體倦、胸悶腹脹、大便稀溏,此乃脾胃虛弱所致之症,故中醫治以健脾益氣燥濕,常用藥物有薏苡仁、蒼朮、白朮、豬苓、滑石等,臨床開方一般用除濕胃苓湯加減。如普通家用調理亦可用白朮、茯苓、薏仁、陳皮四味以1000cc水煮沸,自製健脾排濕茶健脾益氣,開胃排濕。

二、「濕濟」化熱

治以清熱利濕

脾虛、飲食不節可致濕困於內,而「通街走糴」涉水淋雨,也同樣「濕濟」,濕重鬱久而化熱,濕熱內蘊,發於肌表,中醫歸類為濕熱型濕疹。患者常伴心煩、口渴、身微熱、大便不暢及小便黃赤等症狀,此乃濕熱互結所致之症,故中醫治以清熱利濕,常用藥物有黃芩、黃柏、土茯苓、牡丹皮、蒲公英、苦參、澤瀉等,臨床常用方劑有龍膽瀉肝湯。在家中調理亦可用絞股藍及荷葉兩味,以750cc沸水悶泡成二葉茶飲用,亦有助清暑利濕。

三、情志壓力鬱而化熱生風

治以涼血消風

「打工仔搵嗰些少到月底不夠洗」,還有「波士郁啲發威」,都反映香港人情志壓力大的狀況,中醫認為情志又與肝臟有密切關係。情緒喜怒可致肝鬱而化火,熱盛又會生風,此為熱重於濕,中醫歸類為血熱型濕疹。患者以皮膚泛紅丘疹為主,尤以夜間為甚。由於肝鬱以血熱為主,故中醫治以涼血消風,除濕清熱為輔,常用藥物有當歸、生地、胡麻仁、白茅根,在家中亦可用茅根、生地、馬蹄,加適量冰糖,以清水六碗煲45分鐘成生地茅根飲飲用,有助涼血消風。

四、病程日久血虛風燥

治以滋陰祛濕

濕疹病程日久,患者又兼顧工作「做到隻積咁嘅樣」,中醫認為久病自會傷津耗血,以致血虛生風化燥,中醫歸類為陰傷風燥型濕疹,患者多有頭暈、下肢沉重等症狀,如見舌紅少苔或苔剝光,便為陰傷耗血之舌象,故中醫治以滋陰祛濕,養血潤燥,常用藥物有丹參、白芍、白鲜皮、蛇床子,亦可自製紅棗黑豆粥作家用調理食療,把適量紅棗去核,加入黑豆、淮山、麥芽、玉竹、粳米,與清水煲成粥服食,有助滋陰除濕。

其他療法

除了服用方藥、食療外,中醫亦有外敷或藥浴,以及針灸療法,讓濕疹嚴重者可以多種療法同時採用,多管齊下。

例如上文提及的常用藥如苦參、蛇床子、黃柏、蒼朮、茯苓等,可先行洗淨並煮成湯汁,泡澡時可用毛巾以滲透在內的湯汁擦洗身驅或作淋浴,此雖為治標之法,卻有直接減輕皮膚痕癢之效。

小小的毫針對治療濕疹也有很大的功效,透過針灸通調血液運行,中醫有云「血行風自滅」,可知氣血的通行對因濕、熱、風互結而成的濕疹有一定療效。例如血海穴運化脾血、大陵穴可洩心火、曲池穴下屬外合皮毛的肺經,對緩和痕癢也有幫助。平日按壓鄰近泛發濕疹部位的痛點也可稍為止癢,中醫認為「不通則痛」,故在皮膚找到痛點反映該處血氣運行不暢,按壓痛點或鄰近穴位便可緩濕疹之癢:例如手指指頭泛發濕疹可按壓合谷穴;頸肩部可選風池穴,上臂則有臂臑穴。

結語

港人飽受濕疹困擾,市面上就有多種聲稱可根治濕疹之法,然而不同患者的體質、居處環境、生活習慣不同,並非患者「出左半斤力」尋求治法,便能「攞返足八兩」的療效,因錯斷病証而加重病情的情況屢見不鮮,故實須中醫因人、因時、因地制宜的辨証方法來確立療法,才有效對症下藥,以上方藥及各種調理療法亦只是針對較多見之濕疹証狀,患者宜徵詢中醫師意見以助根治濕疹,不再「濕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