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宮肌瘤根本不應一刀切

適婚或已婚女性得知自己患上子宮肌瘤,心裡會覺得彷徨。患上子宮肌瘤多數無症狀。未必每一位患者能夠倖免於子宮肌瘤帶來的病理損傷。對於是否進行手術,現代主流醫學會視乎病情而定。

通常考慮接受手術的有下列症狀:

  • 子宮出血 : 通常表現為月經量增加,或者非月經周期性的不規則陰道流血。
  • 貧血 : 長期子宮出血可引起失血性貧血。
  • 壓迫症狀 : 子宮肌瘤對周圍器官產生壓迫。譬如壓迫直腸引起便秘,壓迫輸尿管引起腎孟積水,壓迫輸卵管引起管腔不通暢,發展成不孕。
  • 不孕 : 若肌瘤過大或是有黏膜下肌瘤,不孕風險大增。

手術,對於有上述症狀的患者而言,是否必須要采取的治療手段?

手術,與不手術?

有婦科專家指出,子宮肌瘤,尤其是屬多發性(肌瘤多於1個,不同類型肌瘤發生在同一個子宮上),復發率是6~7成,多數患者會於術後二至五年復發。

現今主流醫學認為,子宮肌瘤復發,是婦女體內有天賦的「計時炸彈」—-子宮與雌激素分泌。它們一天存生,就會有再度長出子宮肌瘤的危險。假如症狀明顯,又無生育要求,肌瘤有惡性傾向者,醫生會建議進行子宮切除手術,企圖杜絕「禍根」。

很多女性患者為了保有子宮,選擇只摘除肌瘤的手術,但不是適合每一位患者的情況。肌瘤體積相對大,容易發現,現今流行的腹腔鏡微創手術能有效摘除肌瘤。有些肌瘤體積小,隱藏在子宮肌壁內,進行開腹式手術先有效摘除肌瘤。進行開腹手術式手術的另一考慮情況,是肌瘤的數量過多,體積過大等等。臨床上的考慮眾多而複雜,手術方式的選擇,很依靠醫生判斷與驗查結果。不管選擇如何,渴望保留子宮患者,在現今主流醫療手段下,始終承擔肌瘤復發風險,甚至在首次摘除肌瘤時,已留下未能發現的小型肌瘤。

手術,與不手術?在現今主流醫學觀點,有明顯症狀患者,似乎別無選擇。

中醫治療子宮肌瘤,攻守兼備

西藥服用,還是手術,目的專注於剷除肌瘤,甚至子宮。中醫在順從自然的法則下消除肌瘤,或是改變人體內環境,一方面強壯機體,一方面消減肌瘤。

人體脾胃相當於大自然中的土壤。土壤沒有陽光的熱力照射,水份停滯。原本有益植物生長的水份,變成一池死水,腐蝕植物根部。中醫認為「脾為胃行其津液」,身體的水液代謝與運化主要依賴脾臟,水液變成營養作用的津液。水液停滯,會形成病理產物—-痰濕。痰濕阻滯脈絡,與女性正常的氣血互搏,日積月累下形成子宮肌瘤,歸屬於古時中醫所指的「石瘕」/「血癥」。

腎臟是人體五臟六腑之大主。腎臟陽氣相等於人體的太陽,上養脾胃,令脾胃有充足的動力運化水濕。脾腎溫陽之氣不足,子宮痰濕叢生,發展肌瘤。肌瘤為有形實邪,阻礙子宮的氣血運行,未絕經婦女的身體仍然要應付每月一行的周期性月經,氣血耗損。正常氣血運行障礙與折損下,患者氣血不足。

益氣化痰,祛瘀消癥是重要的治療法則,身體生理功能強健,創造不利肌瘤生存的環境,肌瘤自然消亡。

手術與不手術,不是問題重點。重點在我們如何另尋角度找出路。